石头则带着学徒们调试新制的“报汛铜锣”——敲一声“水位低”,敲两声“需防涝”,
铜声响彻夜空,惊起几只夜栖的水鸟。玄乾蹲在龙骨水车旁,看着木链“吱呀”转动,
将渠水送上北坡,忽然想起白天王三说的“水听人话”——原来所谓“治水”,
从来不是驯服流水,而是让百姓懂得如何与水相处。子时,
玄乾在《宁渊水志》新增一页:“渠工学堂开课,学徒三十二人,皆能识水尺、控闸口。
李守忠毁渠未遂,反被逼督工修坝,民心愈聚。龙骨水车改良成功,竹链换铁环,
日提水二十担。明日率学徒赴白翎部,教筑‘水柜’储水,
兼查草原水系与宁渊渠网衔接处——陈泰之谋,需借‘民力’与‘水力’双破之。”烛光下,
他望着窗外的渠水,在月光下如银链般蜿蜒,
忽然听见远处传来学徒们的笑闹声——王三正教一个牧民如何用麻绳丈量水渠弯道,
用的正是玄乾教的“勾股测弯法”。夜风掠过渠岸的苜蓿田,带着湿润的草木香,
将学堂里的灯火与渠坝上的夯声揉在一起,织成一片暖黄的光晕。玄乾吹灭烛火,
任由月光铺满案头的水利图。他知道,陈泰的算计不会止步于挖沟毁渠,或许下一次,
对方会盯上互市坊的商路,或是草原部落的盟约。但此刻,当百姓们握着水尺守护水渠,
当衙役们扛着木夯修补坝体,他忽然明白,比起燧发枪的锋芒,
更锋利的是人心的凝聚——就像这渠水,看似柔和,却能在千沟万壑中辟出坦途,
而他要做的,不过是帮百姓握住那把丈量天地的水尺,让每一滴水,
都流进懂得敬畏它的人心里。远处,
报汛铜锣忽然敲响一声——那是学徒们在试敲“水位安”的信号。
玄乾摸了摸案头的竹制水尺,嘴角扬起笑意:治水如治心,心稳了,水就稳了;水稳了,
这宁渊县的根基,便算是扎进盐碱地深处了。而在更远处的京城,
陈泰看着密探送来的“渠工学堂”密报,捏碎了手中的茶盏——他怎么也想不明白,
一个被流放的废太子,究竟是...
云轩一号楼
斐比寻常
金满满
昭溪萌
昭溪萌
清风竹叶间
多多
巴拉巴拉
姝姝y
景风十一
跑打水
陈若舟
羊羊看生活